已知象的最早祖先是满利象兽(Moeriiherium), 也称始祖象,生活于北非的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早期。始祖象有36枚牙齿,其上颌的第二门齿较突出,以后可能演化为象的巨牙。它们的鼻骨也稍稍前伸,也许当时就有一个短的象鼻了。 至渐新世,始祖象演化出埃及象兽(Phiomia)。埃及象兽再演化出古柱牙象(Palaomasiodon)。这两种象上颌的一对门齿已显出象牙的形式,鼻骨开始前伸,以支持一对原始的象牙。这些象的牙齿总数已减少到26枚。但它们的下颌仍相当突出。 到了中新世,从埃及象兽演化出掩齿象( Steg~odon)和嵌齿象(Gomphotherium)。掩齿象的象鼻已有相当长度,牙齿总数约12枚。象牙已相当突出,下颌也较短,可能是现代象的祖先。嵌齿象因下颌很长,被认为是发展的一个侧支。 古柱牙象在美洲上新世演化出柱牙象(Mam~mut),于更新世灭绝。柱牙象居住在森林里,牙齿上有乳头状尖突,适于切割树枝和根。掩齿象在上新世演化出猛犸和现代象。猛犸与现代象十分相似,主要区别是猛犸的牙有一定程度的弯曲。[3] 迁徙 根据考古发掘、历史文献等方面的资料,可以看出近6000~7000年前中国野象分布区域是极为广阔的。 秦岭淮河地区 亚洲象化石在中国秦岭、淮河以南更新世中、晚期地层中均有发现,已报道的化石虽很少,但是追溯到中世纪,长鼻类动物化石的分布却很广。早在20世纪30年代古生物发掘工作中就发现,中国河南安阳殷墟距今3000—4000年前的遗址中,就发现了亚洲象遗骨,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也有关于野象的记载。近年来在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,又发现有近6000~7000年前的亚洲象遗骨。[4] 中原地区 中国历史文献中有大量文献记载中国中原地区亚洲象的分布信息。这些地点不仅有亚洲象化石发现,而且有历史文献的记载,如河南安阳殷墟、江苏扬州、浙江绍兴、广西灵山等地,在较长的历史时期有亚洲象生存。福建的漳州、漳浦,广东的潮州、潮阳、汕头、惠州、恩平、海康,广西的博白等地有多次历史文献记载,表明这些都是亚洲象频繁活动的地区。[4] 云南省 云南不仅有亚洲象化石的发现、众多的历史文献记载,而且至今还有一定数量野象的分布,表明此地区向来为野象适宜的生存、栖息地。由此可以看出,7000多年以来,中国野象的分布曾北起河北,北纬40°06;南达雷州半岛南端,约北纬19°;东起长江三角洲的上海马桥附近,约东经121°,西至云南高原盈江县西部的中缅国境线,约东经97°。也就是说,在南北跨纬度逾20°、东西跨经度近14°。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问范围内,曾有大量野象栖息。亚洲象化石发掘地点及历史文献记载地点由北向南的增多,表明亚洲象分布由北向南迁移的总趋势。[4] 分布变化 中国野象分布区域变迁的总趋势是分布北界逐渐南移。目前所知,距今3000年以前,亚洲象曾分布于黄河以北的河北阳原一带。之后,随着气候变冷,亚洲象逐渐向南退缩。隋唐时期,亚洲象在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浙江等长江流域还很常见。由于人口增多,12~13世纪,亚洲象在闽南一带绝迹,17世纪亚洲象在岭南、广西绝迹。18世纪以来,在中国大陆的绝大部分地区已经找不到亚洲象的踪迹。目前,亚洲象在中国的分布仅限于云南省西部、西南部的少数几个地方。亚洲象总的分布趋势是从北向南的退缩,但在历史上有从南向北迁移的反复现象。例如,目前所知,在公元前700多年~公元前200多年、公元580~908年、公元908~1050年这i段时间内,曾出现野象的多次北返现象,分布北界也几度北移。 按照其变迁的情况,中国学者文焕然等(1995)将亚洲象的分布变迁月分为8个主要阶段。 |
文章转载于网络如果侵犯到你和他人的权益亲联系管理删除
以上是泰国大象进化历史演变的详细信息,由:www.noxa20.net 泰国娜莎代购网整理,如果您对泰国大象进化历史演变的信息有什么疑问,请与我们进行进一步联系,获取泰国大象进化历史演变的更多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