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倍子,中药名。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.青麸杨Rhus potaninii Maxim.或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Stew.var.sinica(Diels) Rehd.et Wils.叶上的虫瘿,主要由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(Bell)Baker寄生而形成。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广西等地。具有敛肺降火,涩肠止泻,敛汗,止血,收湿敛疮之功效。常用于肺虚久咳,肺热痰嗽,久泻久痢,自汗盗汗,消渴,便血痔血,外伤出血,痈肿疮毒,皮肤湿烂。 中文学名:五倍子 拉丁学名:Rhus chinensis Mill. 别 称:文蛤、百虫仓、木附子、盐麸叶、上毬子 界:植物界 门:被子植物门 纲:双子叶植物纲 目:无患子目 科:漆树科 属:盐肤木属 种:盐肤木、青麸杨、红麸杨
入药部位 叶上的虫瘿。
性味:味酸、涩,性寒。
归经:归肺、大肠、肾经。
功效:敛肺降火,涩肠止泻,敛汗,止血,收湿敛疮。
主治:用于肺虚久咳,肺热痰嗽,久泻久痢,自汗盗汗,消渴,便血痔血,外伤出血,痈肿疮毒,皮肤湿烂。
相关配伍 1、治泻痢不止:五陪子一两。半生半烧,为末,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红痢烧酒下,白痢水酒下,水泄米汤下。(《本草纲目》) 2、治自汗、盗汗:五倍子研末,津调填脐中,缚定一夜即止也。(《本草纲目》) 3、寐中盗汗:五倍子末、荞麦面等分。水和作阱,煨熟。夜卧待饥时,干吃二三个,勿饮茶水。(《本草纲目》) 4、治鼻出血:五倍子末吹之,仍以末同鲜绵灰等分,米饮服二钱。(《本草纲目》) 5、治疮口不收:五倍子,焙,研末,以腊醋脚调涂四围。(《本草纲目》)
用法用量:3~6g。外用适量。
禁忌: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,以及积滞未尽之泻痢禁服。
采集加工:秋季采摘,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,杀死蚜虫,取出,干燥。
生长环境:产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广西等地。
性状鉴别:药材性状:按外形不同,分为“肚倍”和“角倍”。肚倍:呈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,长2.5~9cm,直径1.5~4cm。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,微有柔毛。质硬面脆,易破碎,断面角质样,有光泽,壁厚0.2~0.3cm,内壁平滑,有黑褐色死蚜虫及灰色粉状排泄物。气特异,味涩。角倍:呈菱形,具不规则的钝角状分枝,柔毛较明显,壁较薄。
相关论述 1、《纲目》:“盐肤子及木叶,皆酸咸寒凉,能除痰饮咳嗽,生津止渴,解热毒、酒毒,治喉痹、下血、血痢诸病。五倍子乃虫食其津液结成者,故所主治与之同功。其味酸咸,能敛肺止血,化痰,止渴,收汗;其气寒,能散热毒疮肿;其性收,能除泄痢湿烂。” 2、《本草经疏》:“五倍子得木气而兼金水之性,《本经》(应为《开宝本草》)主齿宣疳莈,风湿癣疮,及小儿面鼻疳疮者,皆从外治,取其苦能杀虫,酸平能敛浮热,性燥能主风湿疮痒脓水。五痔下血者,大肠积热也。大肠与肺为表里,肺得敛肃,则大肠亦自清宁也。藏器疗肠虚泄利;《日华子》主生津液,消酒毒;时珍谓其敛肺降火,化痰饮,止咳嗽、消渴、盗汗,敛溃疮、金疮,收脱肛、子肠坠下者,悉假其入肺清金,收敛固脱之功耳。” 3、《本草求真》:“五倍子,按书既载味酸而涩,气寒能敛肺经浮热,为化痰渗湿、降火收涩之剂;又言主于风湿,凡风癣痒瘙,目赤眼痛,用之亦能有效。得非又收又散,又升又降之味乎?讵知火浮肺中,无处不形,在上则有痰结、咳嗽、汗出、口子、吐衄等症;在下则有泄痢、五痔、下血、脱肛、脓水湿烂、子肠坠下等症;溢于皮肤,感冒寒邪,则必见有风癣痒瘙,疮口不敛;攻于眼目,则必见有赤肿翳障。用此内以治脏,则能敛肺止嗽,固脱住汗,外以治肤熏洗,则能祛风除湿杀虫。药虽一味,而分治内外,用各不同,非谓既能入肺收敛,又能浮溢于表,而为驱逐外邪之药耳。书载外感勿用,义实基此。” 沈天河 五蜈蚣标止咳丸 (中药)制造商:沈天河(五蜈蚣标)有限公司 更多泰国养生保健品信息请关注http://www.noxa20.net/yangshengbaojian/
|
文章转载于网络如果侵犯到你和他人的权益亲联系管理删除
以上是【泰国蜈蚣丸的成分】:五倍子的详细信息,由:www.noxa20.net 泰国娜莎代购网整理,如果您对【泰国蜈蚣丸的成分】:五倍子的信息有什么疑问,请与我们进行进一步联系,获取【泰国蜈蚣丸的成分】:五倍子的更多信息。